
中醫對於癌症有認識嗎?中西醫結合幫助乳癌病人
乳癌是本港最常見的癌症之一,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2022年統計的結果,女性發病的癌症之中,乳腺癌排行首位。中醫在古代早就對乳癌有認識,稱為「乳岩」﹑「奶岩」等,《婦人良方大全》提到「乳岩初起內結小核,或如博棋子不赤不痛,積之歲月漸大,巉岩崩破如熟石榴,或內潰深洞」。
為什麼會患乳癌?
患乳癌的風險如下
- 家族史:家族帶有乳癌或其他癌病史
- 個人病史:癌前病變
- 年齡增長:隨年齡增加風險越高,發病年齡中位數為52歲,而40歲以上的婦女患乳癌的風險會隨年齡而增加。
- 初經早收經遲:早於11歲前初經,遲於55歲收經。
- 其他生活習慣因素:吸煙﹑長期服用避孕藥﹑體重指數增加等等。
中醫角度認為乳癌的成因,與情志不得舒暢有關。《格致餘論 ‧ 乳硬論》提到「若夫不得于夫, 不得于舅姑,憂怒鬱悶,昕夕積累,脾氣消阻,肝氣橫逆,遂成隱核,如大棋子,不痛不癢,數十年後方為瘡陷,名曰奶岩,以其 瘡形嵌凹似岩穴也。」意指婦人長期心情鬱悶,脾氣運行受阻,肝氣鬱滯,長久以來形成了乳癌。肝臟的經絡亦是繞肝行走,而情志鬱悶,肝氣失於疏泄,形成鬱結,導致乳房脹痛不適。
中醫如何介入癌症治療?
確診癌症後,視乎不同類型的乳癌,西醫治療的方法有手術﹑化療﹑電療﹑荷爾蒙藥﹑標靶藥等等。 中醫會擔當輔助角色,從不同階段介入治療,以提高抗癌成效及改善生活質素。 手術後 部分病人行乳房切除術後,有手部麻痺﹑肩頸緊痛的症狀。利用針灸行氣活血,有助減輕疼痛,提升關節活動度。
紓緩化療期間的副作用
每人對化療的反應不一,最常見的化療副作用如腸胃不適如嘔吐﹑腹瀉﹑失眠等等,用中藥或針灸健脾化濕﹑安神助眠等等。
完成治療後加強抵抗力
當完成西醫治療後,一般身體會較為虛弱無力,建議用中藥或針灸增強體質, 鞏固療效。
現時癌症趨向年輕化,醫師見臨床越來越多40歲初的病人患乳癌/只要定期檢查乳房,早期確診及配合中西醫結合治療,存活率絕對可以提高。只要積極治療,癌症絕對不是絕症。
注意
本文僅供參考,個別情況仍需由專業醫師診斷。如有任何不適,請尋求醫師的協助,切勿自行用藥。